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后肿瘤微环境特征获揭示

本报讯(记者崔雪芹)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课题组联合国家癌症中心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揭示了肺癌患者免疫治疗后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为免疫治疗的研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3月26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为部分患者带来了希望,但仍有近半数的患者对免疫治疗有耐药性。“如果能阐明不同患者的耐药机制,就能指导新型药物开发,造福更多患者。”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民告诉《中国科学报》,此次研究揭示了肺癌在免疫治疗后的肿瘤微环境差异,展现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在癌症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该研究发现了5个不同的免疫微环境类型,特别是观察到一类表达杀伤性基因的自然杀伤(NK)细胞在疗效较好的患者中富集。进一步研究验证了上述NK细胞能识别并杀伤化疗后进入压力状态的癌细胞。这一发现突破了传统观点,更新了人们对NK细胞功能的认知。

此外,该研究还识别了具有不同耐药机制的患者。其中,一类患者同时存在调节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的高度扩增,提示高度免疫激活伴随的免疫抑制可能导致耐药;另一类患者则表现为免疫激活不足,杀伤性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较低。该研究通过解析这些患者的免疫特征,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

研究团队还发现,患者体内耗竭T细胞前体的含量可以作为预测复发风险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其预测能力显著高于传统的病理学缓解率指标。这一发现有助于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并优化后续治疗策略。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3.018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