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学时事报
本期出场学校:德胜中学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建议,未成年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姚明表示,希望家长和学校在每个学期选定一天,24小时内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机。在这一天,让孩子们去体验真实世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脱离电子化环境。进入数字时代,如今未成年人已经越来越不太可能完全不使用手机。但是,如果把手机还给未成年人,又可能会出现网络沉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
让“息屏日”成为日常自觉
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提出的“息屏24小时”倡议,直击数字时代未成年人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痛点。这一倡议不仅是对“屏幕沉迷”的警示,更为社会提供了在数字化时代与网络和谐共处的解决思路。
反思过去,网络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才让网络沉迷成为问题?我想,应该是碎片化、快节奏的网络带给未成年人的不健康、不可长久的思考方式。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短平快”的奖励机制,在生活中难以沉下心学习。所以防沉迷的终极目标并非简单“断网”,而是应帮助未成年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个体意志远远不够,往往需要他律保驾护航。在谈及应对网络沉迷问题时,许多人持消极态度,认为自律者无需他律,需他律者难奏效。殊不知在说出这句话时便犯了一个错误,即把自律与他律割裂为二元对立的概念。在教育实践中,二者实为动态互补的关系——他律是培育自律的土壤,自律是他律内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应根据学生是否沉迷于网络为学生贴上“自律”或“不自律”的铁标签,而是应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他律护航—自主实践—认知觉醒”的成长闭环,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除了厘清自律与他律的关系,破解屏幕困局还需构建“他律-自律”协同机制。学校可设定“无手机课堂”、家庭可建立“电子宵禁”规则。除了限制使用网络的时长,更重要的是改变未成年人在网络“短平快”奖励机制中习得的不良思考习惯,政府、学校、家庭应群策群力让未成年人在自主探索学习实践中收获乐趣,体会更深沉、更持久的快乐与满足。
人工智能教育可融入数字素养课程,教会未成年人辨别信息优劣、管理使用时间;家庭与学校更应以身作则,减少“低头族”现象,用亲子互动、户外活动填补“离线空白”。唯有激发内在动力,才能实现从“被动戒断”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当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织就他律之网,当青少年在认知觉醒中重建自律堤坝,“息屏日”终将化为日常自觉——数字原住民们终将懂得:放下屏幕时拾起的,不仅是草长莺飞的春光,更是掌控数字生存的密钥
文/初三3班马歆然
从无解循环到正向激励的自由之路
当数字浪潮重塑人类生存图景,青少年如何驾驭“双刃剑”成为文明新课题。如何用好又不过度依赖,甚至沉迷?全国人大代表姚明倡议的“24小时息屏行动”,恰似一记清越钟声,叩响了对数字文明时代成长命题的深沉思考。
青少年痴迷于网络与网络本身具有的刺激性密不可分。例如刷视频,在图像、声音、文字综合媒介的加持下,短时间即可传递极大的信息量,刺激多巴胺分泌,导致大脑兴奋。当算法编织的温柔茧房取代了春风秋雨的书本浸润,当即时快感消解了“十年磨一剑”的持久坚韧,我们将很难跳出“无聊-玩手机-空虚焦虑-玩手机环节”的无解循环。
24小时息屏提供了一个远离屏幕的强制力,不仅为打破循环创设了一个突破口,更在于它构建了“破”与“立”的辩证法,建立了一个新的自律体系。离开屏幕后,运动场上的汗水、博物馆里的凝视、林荫道上的交谈,同样可以重构青少年认知世界的坐标系,也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另一种现实世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达成“远离屏幕-有意义时间-满足感-自觉远离”的正向激励。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自律”哲学。儒家讲“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言“顺应天道”,皆指向自律的最高境界——内在秩序与外在规则的和谐共生,那是一种不以自律为苦,反视其为“自由”的超脱,是一种能从“屏幕”和“非屏幕”中灵活有度切换的学习和成长。既能顺应时代变迁与科技发展,又能守护青春成长、在虚实交错间增强自身定力,才是24小时息屏行动真正的意义所在。
文/初三2班 李昕湉
七嘴八舌
在枷锁与自由之间寻找平衡
真正的数字文明,诞生于他律与自律的共生共长。“息屏日”的建议精髓不在于强制断联,而在于通过家校契约培育集体共识。当学生完成数学题自动解锁科普视频,当阅读时长兑换户外实践积分,技术便从诱惑之源转化为自律之梯。这种“引导性他律”如同风筝线,既给予翱翔的自由,又守住安全的边界。青少年既做信息时代的冲浪者,更成为数字文明的守夜人,这或许才是技术与人性的最优解。
文/初三5班谭钰杰
拥抱真实生活才能发现美
未成年人作为电子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必须扭转局面,从被手机“操控”转变为驾驭手机。在此过程中,未成年人既要与家长坦诚且深入地沟通,也要让自我管控成为习惯。未成年人应遵循沟通是“连接桥梁”,自律是“主要力量”,引领自身自觉、自主地管理电子产品使用;他律是不可或缺的“稳固后援”,在自律偶有松懈时及时扶正。
当孩子们放下手机,清晨在鸟鸣中自然苏醒,抬眼便能捕捉到光彩熠熠的朝阳穿透云层,第一缕温暖倾洒在心头;漫步街头,让自然的生机在心底扎根,将光彩流转的骄阳载入眼眸,将路边争相开放的野花种在心中;夜晚,告别电子蓝光,抬眸便能将深邃星河尽收眼底,感受宇宙的浩渺与神秘。在这静谧的一天里,未成年人回归现实,与家人促膝长谈,同朋友欢笑嬉戏,灵魂便在静谧的时光中交汇相通,拥抱真实,共同发现那些被手机“遮蔽”的生活大美。
文/初三4班周欣蕾
“息屏24小时”
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
只有全社会共同践行“息屏24小时”行动,才能发挥其价值。
青少年要先认清网络的利与弊,通过自我约束等方式将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将网络的弊端最小化,尽量避免陷入低级趣味的圈套进而扰乱学习与生活。当然,如果我们仍然无法合理利用网络,就可以尝试通过设置屏幕时限等方式更加直接地避免沉迷。
此外,家长应积极承担相应责任。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及时了解孩子遇到的烦心事。当家长与孩子加强良性沟通,不让网络成为青少年排解压力的唯一方式时,青少年便会走出电子化环境,拥抱现实美好。
更进一步,全社会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打工人,放下手机,拿起书籍,走向自然与社会能在根本上提高青少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相反,如果孤立地解决青少年上网问题会削弱青少年的认同感,甚至使这项规定丧失其约束作用,在青少年心中沦为一种刻意针对。
文/初三2班赵泽睿
在数字洪流中重建成长锚点
如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怒吼着没收孩子的手机,自己却躲在房间刷短视频到凌晨。在当代,手机早已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成为重塑代际关系的隐形力量。家长既担忧孩子沦为“手机奴隶”,又害怕其被技术浪潮抛下。如何破局,成为当前需要认真思考与有效解决的时代话题。而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数字世界中为青少年重构成长的“锚点”。
首先,用“共同规则”重建信任契约。浙江一所中学发起“家庭数字断网日”,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签署“离线合约”,每周日集体关闭智能设备。三个月后,62%的家庭自发延长了断网时间。校长坦言:“真正的防沉迷,是从撕掉‘家长特权’标签开始的。”这种“共同规则”的建立,本质上是以平等对话取代单向管控,让手机管理从“权力游戏”转变为“信任契约”。
其次,由被动的严防死守,化为主动培养技术认知。上海某小学的“手机解剖课”令人耳目一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编写简易防沉迷程序,让算法从“对手”变成“教具”。这种教育创新揭示了一条新路径——与其严防死守,不如培养“技术清醒力”。当孩子能看透推荐算法的成瘾机制,理解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屏幕时间的自主管理便有了认知根基。
防沉迷的本质是一场数字文明的重构。当韩国推出“放学后无手机自习室”、法国立法禁止校园手机时,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是管控措施,更是重塑技术与人性的智慧。唯有让青少年在技术洪流中亲手打捞价值碎片,才能真正培育出不被算法淹没的主体性。这条路虽无捷径,但每一步都通向更有尊严的数字生存。
文/初三1班 张菁杨
通过制度设计培养数字公民意识值得借鉴
日本“无屏幕日”实践印证,脱离电子设备48小时可使青少年深度阅读能力提升37%。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过早接触碎片化信息的数字原住民,其前额叶皮层正在经历不可逆的认知重塑。然而,深圳某实验学校的“数字排毒周”中,学生用植物观察笔记替代手机相册,海马体体积平均增长8%的生物证据,印证了具身认知的治愈力量。当哈佛大学研究发现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的青少年历史文化认知水平普遍偏低15%时,京都醍醐寺的枯山水庭园里,孩子们跪坐砂纹间感受禅意的场景,恰是对抗数字焦虑的文化解药。这种非电子媒介承载的情感温度,正是数字世界永远无法复制的文明密码。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课题,关键在于构建多方协同机制。未成年人的自控力不足,完全依靠自律显然不现实,但过于严格的“他律”可能会造成逆反心理。芬兰推行的“屏幕素养课程”与新加坡的“家庭媒体协议”,均强调通过制度设计培养数字公民意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这种将技术使用纳入成长教育的思路,或许比简单禁绝更具建设性。在保留数字时代必要工具价值的同时,为青少年保留触摸真实世界的窗口,让少年既能在云端翱翔,又可于大地扎根,才是平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文/初三2班 韩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