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米女士 初中教师 儿子17岁
在学习中“后退”,在生活中“并行”
临近高考,作为一名高三学生的家长,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陪伴帮助孩子度过冲刺阶段,让孩子以最佳姿态迎接考试,我一直在努力调整方向。
在情绪上,我经常用“我理解你的压力”等共情语言,帮助孩子接纳焦虑的合理性。刚刚经过高考“一模”考试,孩子考得还算理想,但同样的,每次考试都会有一些不该错的题,我时刻提醒自己,需警惕“你怎么总粗心”等指责性语言,转而关注孩子的进步细节,比如“这次复习非常有效果”。每场考试结束后不讨论试题答案,用“辛苦了,休息会儿吧”,来替代“考得怎么样”,减轻后续科目的心理负担。对于成绩波动,应共同分析原因,而非简单归咎于“不够努力”。
同时,我协助孩子制定“任务清单”,按优先级分配时间,可以各科目交叉复习以减少疲劳感。在每次模拟考的前一周,逐步减少学习强度,以梳理错题和基础知识为主,避免新知识摄入带来的焦虑。
离高考还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需要环境与情绪隔离保持居室安静整洁,我减少了亲友探访等外界干扰。还要注意陪伴的边界感,在学习中“后退”,尊重孩子的自主规划权;生活中“并行”,通过散步、聊天提供情感支持而非过度干预。作为家长,我也自身先稳定情绪,避免将工作压力或升学焦虑传递给孩子。
卫女士 工程师 女儿18岁
不追问复习进度,减轻孩子心理压力
女儿一向懂事,学习方面不用我们操心,但面临高考这个人生大考,一贯稳重的她还是紧张了不少,“一模”没有发挥好,让她更加不开心,睡眠也不安稳,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我与她爸爸约定,在家里不主动提高考,也不追问她的复习进度,就当和平时一样,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女儿愿意倾诉烦恼我们就听着,帮她出主意,不愿意说我们也不强迫,相信孩子自己会调整。看到她有时候在书桌前发呆,我会给她端一杯热牛奶,放下就离开,不打扰她的思绪。如果她表现得焦虑,我就建议她听一会舒缓的轻音乐,放松情绪。她爸爸则利用晚饭后的半小时带她出去散步,周末也安排一小时的亲子锻炼时间,让她在保持体力的同时调节好状态。
在饮食上我格外注意,保证营养跟得上,除了肉蛋奶供给充足以外,我还让女儿每天吃一把坚果,并安排她多吃海鱼和含维生素C的水果,但没有特别进补营养品,因为我相信一日三餐的营养已经足够。
考虑到孩子年龄小,没有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她爸爸帮她制定了一份高考应急表格,将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分类,写下对应的处理办法,比如去考点的路上迟到怎么办,出现身体不适怎么办,在考场上大脑突然空白怎么办等等,让她牢记下来,并安排相应的练习,这样万一状况突然发生她心里也不慌,知道正确的应对。
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女儿的情绪一天天变好,相信她会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黄女士 咨询师 儿子19岁
家长可以陪孩子做一些放松的活动
高考承载着很多孩子的大学梦,随着高考的临近,孩子往往会变得焦躁起来,不说孩子,作为家长的我,在孩子高考前也是紧张得不得了。孩子中,是我大侄女先参加高考,高考当天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心想:等儿子高考时,我该咋办呢?谁知道一年后儿子参加高考,我反而变得有些淡定,或许这种淡定包含着一定的接受,也包含着一些无奈,可能这是很多家长都会的故作镇定。
越是关键时刻,心态越重要,记得我当年学习的时候就是心态不好,没发挥出好的水平,所以到孩子高考时,我提前就给孩子做了“功课”。一次我跟孩子聊天时,聊过一个“最坏”的游戏。考试有两个结果,成绩好上什么样的学校,没考好怎么办?想干啥?想学啥……最后的结论是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那次“心灵spa”后,孩子整个心情放松了很多。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孩子参加高考似乎是一家人的高考。儿子高三这一年,我们家从没有开过电视,孩子说啥,我俩也总是给予包容,以及提供情感价值,生活上尽量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舒适的环境。至于学习安排一直都是孩子自己决定,我俩也只有孩子问我们时,才略说一二。时不时的,我们也会带着孩子放松一下,比如说带孩子看个电影,或者爬个山之类的。去年孩子高考前我们全家还一起爬了山。临近考试,知识类的学习已经有点晚了,这时候,让孩子不要过于疲惫,有一个好的状态参加考试最重要。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穆岩
帮助孩子通过安稳睡眠和适度运动稳定状态
想让孩子备考时状态稳定,家长最容易帮到孩子的是让他的身体稳定下来,身体稳定就创造了心理稳定的条件。身体稳定是指基本的生物钟节律稳定,这是最重要的,比睡多长时间更重要。因为睡眠时间每个人不一样,但若生物钟乱了,身体和情绪影响就大了。
家长可以建议孩子起床后立刻穿好衣服,活动几下,伸胳膊、踢腿之类,不一定非要去跑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任意方式,让身体舒展,带来舒适的感觉。通过简单的运动给大脑提供一些刺激,帮助身体尽快回归到清醒的天然节律中。
学生容易出现的生物钟紊乱,一个诱因就在于他很爱学习,恨不得争分夺秒,于是一直学到困得不行,到点了才上床。问题是认真学习会造成大脑高度兴奋,即使躺在床上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入睡,因为大脑的兴奋状态存在惯性,无法立刻刹车。如果在临睡前安排了一些过度复杂让人高度兴奋的思考活动,比如写作文、做难题,哪怕睡着了睡眠质量也会比较差。在临睡前一个半小时左右应该结束比较难的学习,做一些过渡性、安静的活动,最理想的是到户外散散步,或者在家里听音乐、跟家人聊天、看书,让大脑为睡眠做好准备。
一个很有帮助的放松方式就是做好个人卫生,复杂的有洗澡、敷面膜,简单的就洗把脸,这个方式最大的价值在于躺在床上时身体会有一种舒适的感觉。考生一天已经很忙碌,临睡前通过做个人卫生照顾一下身体的需要,对于提高睡眠质量比较有帮助。
睡眠环节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殊时刻,就是考前最后一个晚上,跟一般日子不一样。该做的安静活动做了,该做的个人卫生也做了,但因为明天要考试,所以会忍不住想明天考什么,一旦问自己这个问题,考生会发现别睡了,因为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而且这个问题很重要,自己特别期待知道,只会让自己在临睡前更容易陷入到一种内耗或者空耗的思考过程中,心情变得更加不稳定。
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另一个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替代掉原来的问题。想想明天早上考试要带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笔盒里放了什么,这些问题有确定答案,会帮助考生把没办法得到确定答案的问题从头脑里挤出去。
除了睡眠以外,还要注意做一些运动。要让孩子一天完全不运动,就在屋里专心学习的话,对于他整个生物钟的刺激非常不好。因为一整天没有任何身体的激活,没有高峰,就很难在晚上自然地进入低谷。但是家长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去搞运动。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家长自己做一些运动,创造运动机会,看看孩子是否愿意跟上。
这时的亲子运动不是竞技,至少在考前不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要把运动当做让孩子能够开启话匣子、愿意表达的机会。在说话过程中,家长会发现孩子表达的内容哪怕是不好的事,比如说同学欺负我、老师安排的不好、考试太难等等,但是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安抚,那些不好的事原来在脑子里绕来绕去,现在至少可以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调整情绪的好机会。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