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战火硝烟中的童年之歌
——儿童小说《我的地下学校》评析
□袁 梦
童年,是阳光下的欢笑,是田野间的奔跑与追逐。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群孩子,他们的欢笑只能隐藏在昏暗的地下。《我的地下学校》(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是河北作家王倩创作的儿童小说。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为背景,讲述了以年画闻名的燕西塘镇的孩子们,在校长带领下建立起一座“地下学校”,在苦难与艰辛中完成现实与精神双重成长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的燕西塘办学没有经费,全靠周校长和村民苦苦维持。后来,日军推行奴化教育,学校只得转入地下。小说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顽皮讲义气的槐角、文气内向的修文、善良耿直的宝年、淳朴明理的槐角爷爷、坚毅果敢的校长周厚朴等。这些人物划分为三个群像,分别是燕西塘小学的孩子、孩子们的家人和以周厚朴、徐曙光为代表的革命者群体。残酷的战争年代,革命者坚守的革命理想与地下学校孩子们闪耀的童真交相辉映,展现了炮火里的信仰力量。
凤凰花是书中一直被反复提及的意象。它是地下学校校长周厚朴家乡的花,在周校长心中,凤凰花是故乡的记忆。槐角在周校长办公室墙上,第一次看到画中开得热烈又充满生机的凤凰花。它有“火烧云一般瑰丽”的颜色,像一团火焰烧在槐角心上。槐角爷爷用年画雕版为学校印制课本,这簇凤凰花被槐角爷爷印在了课本扉页。这是槐角爷爷对周校长于战火中坚持办学的敬意,也是对燕西塘孩子们的祝福。这些因为战争只能在地洞中学习的孩子们不断成长,如凤凰花般蓬勃绽放。
槐角是众多孩子的代表。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串联着三个群像与故事的发展进程。作为燕西塘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槐角是村民口中淘气的“孙猴子”:逃课抓“灶王爷的马”,偷偷敲下课钟,给修文起“老学究”的外号。但他也有懂事的一面:每天早晨帮家里割猪草,照顾怀孕的母亲,看到日本兵进村不顾自身安危回村报信……通过不断学习,槐角逐渐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小战士。在他的带领下,修文打开封闭的内心融入群体,宝年、谷仓开始认真学习,马驹成为维护正义的少年。作者还通过槐角的眼睛,将隐秘的地下革命工作展现在读者眼前。抓“灶王爷的马”时,槐角遇见的白衬衣叔叔正是因为革命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徐曙光,这次偶遇为燕西塘的地下革命运动埋下伏笔;槐角偶然看到周校长书桌上的《共产党宣言》,表明了周校长革命者的身份;槐角在家里偷听到爷爷与徐曙光讨论革命工作后,徐曙光便带领燕西塘的村民们一起挖地道,召集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临时抗日武装。
秉持着诗意传统,作者有意回避了对战斗场景的直接描写,而是用日本兵的帽子像铁桶、《共产党宣言》里的德文像蝌蚪这样的童真话语,体现孩子们葆有的儿童性。孩子们捉蜻蜓、看拉洋片、在山间嬉笑打闹、在昏暗的地下学校大声歌唱的情景,留出了诗意童真的成长空间。
如果说儿童群像的塑造是带有诗意的,那么村民与革命者群像更多的则是表现他们在残酷现实中对于信仰的坚守。在炮火中坚持办学的校长周厚朴、面对敌人的尖刀仍坚守敲钟位置的八尺、放弃城市生活毅然投身乡村教育的小陈老师……他们是革命者的代表,也是战争年代千万国人的代表。他们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心中的信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孩子们心中最后的净土。他们让孩子们学会“人无信不立”,明白“有国才有家”,让“少年强则国强”的思想根植于每一个孩子心中,让孩子们的眼睛穿过大山看到更加广阔的星辰与大海,让凤凰花开在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
《我的地下学校》以战火硝烟为幕,奏响中国少年的生命壮歌。作品在幽深隧道中擎起一簇文明薪火,照亮知识传承的蜿蜒长路;以炽热笔触勾勒民族脊梁,引领读者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