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初,伊朗“可行性评估委员会”成员穆罕默德雷扎·巴霍纳尔公开宣布,头巾法不再具有执行效力,道德警察无权因女性不戴头巾而惩罚她们。消息迅速登上热搜,但西方主流媒体未跟进报道。这并非官方正式废除法律,而是执行暂停,暴露了伊朗保守派内部对宗教规范监管的分歧日益加深,也反映了在国内外压力下,政府试图缓解社会紧张的试探性举措。
声明风波:个人言论引发全国震荡
巴霍纳尔作为资深保守派人士,在伊朗通讯社KhabarOnline的报道中强调,女性不再有佩戴头巾的法律义务,不会因此产生罚款、追缴或其他后果。公民若遇不当惩罚,可进行举报。这一言论在伊朗内部引发巨大冲击,因为保守派长期视头巾为“政权的意识形态支柱”。但西方媒体集体沉默,凸显事件争议性。伊朗邻国阿塞拜疆媒体Modern.az指出,巴霍纳尔所属的“可行性评估委员会”并非决策机构,其言论仅代表个人评论,而非权威共识。这导致保守派重量级人物猛烈抨击,如《世界报》主编Hossein Shariatmadari斥责其“违背伊斯兰共和国基本原则”,显示声明缺乏广泛支持。
法律真相:执行暂停但法典未废
当前局面是《贞洁与头巾法案》的暂停实施,而非法律废除。该法案2023年由议会通过,原定2024年批准,规定了对不戴头巾者的严厉制裁,包括罚款、监禁和旅行禁令。但2025年春,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决定搁置该法,以避免加剧公共紧张。然而,伊朗强制戴头巾的主要法律依据——《伊斯兰刑法典》第638条——依然有效。该条款将在公共场所不戴头巾定义为“违反公共礼仪的行为”,并保留行政处罚措施。这意味着,尽管道德警察停止街头巡逻,部分场所对违规女性无强制干预,但法律义务并未根除,随时可能恢复执行。这种模糊性造成现实混乱:德黑兰等城市女性不戴头巾现象增多,但偏远保守地区约束未解除。
推力溯源:抗争与地缘压力的合力
政策松动源于多重推力。首先,女性持续抗争是关键。2022年,年轻女子马赫萨·阿米尼因头巾问题被道德警察拘留死亡,引发全国性抗议浪潮;2025年,活动家公开摘头巾的行动日益普遍,民意反感强制规定。其次,地缘政治压力迫使政府妥协。伊朗面临美国和以色列的重压,冲突升级消耗国内资源,政府担心内部紧张局势爆发,因此暂停头巾法以“集中精力应对安全危机”。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是伊朗在民意变化和国际孤立背景下,试图“减轻社会压力、避免激化国内矛盾”的风险管控策略。本质上,这是女性运动、政府缓压及资源重组的临时平衡,而非制度性改革。
保守裂痕:内部冲突凸显分歧
巴霍纳尔声明后,保守派内部爆发激烈冲突,暴露了意识形态对立。伊朗国际电视台报道,多名重量级人物抨击其言论,凸显“保守派对于国家在道德和宗教规范监管方面应走多远的分歧日益加深”。改革派将此视为社会变革标志,但强硬保守势力坚持头巾是宗教根基,拒绝退让。这种分裂源于深层次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伊朗人反感强制规定,部分保守派人士动摇;另一方面,最高精神领袖强调头巾的宗教神圣性,地方官员在保守地区仍执行旧规。分歧导致政策缺乏统一性,巴霍纳尔的言论虽冲击力强,却加剧了不确定性。
风险警示:反复与差异的阴影
未来政策走向充满风险。首先,法案仅暂停实施,未废除,随时可能恢复处罚机制。其次,地方执行差异明显:城市女性相对自由,但保守地区约束未解除,意识形态对立激化。最后,内部权力博弈可能导致反复。如分析所述,此次调整是“以时间换空间的风险管控”,取决于社会抗争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平衡。若地缘冲突缓和或保守派得势,政策可能倒退。同时,女性自主权进步缺乏制度保障,前景不明,摘下的头巾仍面临文化和法律枷锁。
伊朗废除强制头巾规定的信号,本质是社会压力下的妥协,而非革命性变革。它释放了女性抗争的微光,以及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的务实调整,但暴露了保守派裂痕和制度脆弱性。未来,若女性运动持续推动、改革派赢得更多话语权,且地区冲突不消耗治理资源,才可能迈向真正自由。否则,这只是一场漫长斗争中的间歇性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