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学意正浓。新学期西咸新区沣东九小的师生聚焦课堂,深耕教学沃土,探寻育人活水。本期重点关注核心素养落地与跨学科教学融合,记录公开课中的思考、实践与突破。借此平台,彼此照亮,共赴一场成长的旅程。
教师授课
宋建利老师讲授《猎人海力布》第二课时,聚焦 "创造性复述故事" 语文要素。先复习复述方法,过渡到创造性复述,指导学生掌握三个方法:抓住主要环节、变换角色、调换写作顺序。学生实践后,老师及时点评引导。最后,引导学生为 "海力布" 石头写来历介绍,教学效果良好。
张悦瑶老师的《机器人》美术课,带领学生探秘机械世界,激发无限想象。孩子们通过观察机器人造型与功能,学习用基本图形组合、夸张变形等手法创作。课堂鼓励自由表达,引导孩子们描绘心中服务生活又具科幻色彩的机器人伙伴。在绘画中锻炼造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审美情趣,让美术课堂成为探索未来、放飞创意的乐园。
王诗淇老师的《语文园地二》聚焦快速阅读方法梳理与词句段运用。快速阅读部分,通过回顾单元课文总结方法,设置阅读练习提升速度与效率。词句段运用环节,先品味课文词句,学习概括句子大意;再围绕成语,引导学生理解词义,通过“理解词义→想象情景→刻画刻画细节”步骤,掌握用具体情景表现成语的方法,实现阅读与表达能力双向提升。
在《a o e》的讲授中,钱裕老师专注于引导孩子们走进拼音的奇妙世界,在初次旅途上留下对拼音学习的浓厚兴趣。钱裕老师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并带领孩子们一起编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将ɑoe的学习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王萍老师教授《小小养殖场》一课,教师通过创设养殖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新知识。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中,苏玉莹老师以“为小丑搭配衣服”的趣味情境开篇,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搭配规律。
刘丹丹老师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昆虫建筑大师争霸赛”情境徐徐展开,“评审官进阶”主线贯穿全程,让学习充满沉浸感。学生从“初级评审官”起步,专注攻克昆虫相关字词关卡,夯实知识基础;随后升级为“勘察专家”,深入梳理蜜蜂巢、蚂蚁穴等昆虫住宅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最终进阶为“特级评审官”,结合前期积累完成终审陈述,输出学习成果。
惠红老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中,以单元主题为引领,结合学生搜集的抗美援朝资料,为学习搭建情感与知识桥梁。紧扣略读课文要求,引导学生关注 "阅读提示",迁移 "抓时间、抓关键词、提炼小标题" 的阅读方法解析文本。聚焦 "纹丝不动" 核心细节深入剖析,让学生深刻感受战友深情及邱少云牺牲的伟大意义。
郭佳楠老师深挖教材,巧妙设计,带领孩子们畅游拼音王国。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观察图片、编顺口溜、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寓教于乐,帮助学生准确认读ɑoe的音,识记ɑoe的形,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张刘甜老师以“红头的旅行”为主线,环节逻辑连贯,通过模仿动作、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文本理解,还通过“讲故事”“谈生活启发”实现读写结合与情感升华。
在《葡萄沟》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李艺璇老师以“感受葡萄沟的美与情”为核心目标,成功带领学生梳理了课文脉络,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穆老师引导学生聚焦蟋蟀修建住宅的全过程,体会“伟大工程”背后的坚持。通过品味小蟋蟀修建住宅时的坚持不懈、工具柔弱简单以及动作细节等,结合生动准确的描写,对比不同语言风格,学生感受到文字中的生命灵性。体会“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持续观察、细致观察的习惯与语言感知力,实现从“看见”到“发现”的成长跃升。
葛老师聚焦二年级学生识字与读文需求,以“识字+初读感知”为核心展开教学,通过“看图识字”“组词扩句”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还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理解“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含义。借助简笔画快速搭建课文框架,让学生初步理清“葡萄沟在哪、有什么”的内容脉络,课堂节奏清晰,学生参与度较高。
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韩鸽鸽老师以第一课时为契机,将“学习预测方法”作为核心目标,带领孩子们沉浸式探索阅读新方式——从标题推测老屋“不倒”的秘密,顺着情节发展猜想小动物的请求,在“猜测—验证”的互动中,让孩子们发现主动预测如同给阅读装上“寻宝雷达”,既能读懂故事,更能收获探索的乐趣。
王浩田老师的《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核心,通过图文还原实验场景,动态演示豌豆花色、种子形状等杂交过程,清晰呈现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课程结合实验结果,具象化讲解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传递规律。
高倩老师本节课以“环保行动”为核心主题。课堂通过情境对话、图片匹配等互动形式,带领学生掌握词汇及句型。教师结合生活实例拆解语法点,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全程注重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表达+环保意识”的双重认知,为单元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石丹《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公开课聚焦小学美术课堂,以生活现象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等生活透视现象。通过解析霍贝玛《村道》等名作,动态演示消失点、视平线运用,配合格子房间趣味创作实践,融入蒙德里安色彩元素。
刘艳妮老师的《神奇的 "小老鼠"》是计算机入门课。课程以 "小老鼠" 谜语导入,将抽象硬件知识形象化、趣味化。授课中图文并茂展示鼠标结构与操作方法,练习环节设计 "鼠标小游戏",强调 "在做中学"。学生系统了解鼠标种类、结构,掌握规范操作手法,熟练运用五大基本操作,为后续信息技术学习奠定基础。
莫嘉华老师的《卫星运行时间》属于 "数与代数" 范畴,是三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延续。教材结合卫星运行情境,提出 "绕 21 圈需要多长时间" 的问题。教学中先安排估算环节,再探索掌握两、三位数乘法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提供拆分法、转化法、表格法、竖式计算等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掌握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研讨
当每一节公开课的余音散去,真正的回响正发生在每一位老师的常态课堂中。本期分享落幕,但我们“深耕课堂、共研育人”的征程却开启了新的篇章。愿这些凝聚心血的记录,能成为一粒火种,点燃您更多教学创新的灵感;愿这次坦诚的交流,能化作一座桥梁,支撑大家更加从容坚定地走向未来。让大家携今日之所获,共同书写育人事业下一章的精彩与辉煌。(刘美玲)
原标题:深耕课堂教学 共研育人新章 ——沣东九小第五、六周“一课一研”活动 来源:阳光网-阳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