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6岁时,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杨振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5年9月,杨振宁刚刚度过自己103岁的生日。
纵观杨振宁的一生,与他相识、共事过的名人非常多,比如邓稼先、李政道、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等。
最敬爱的挚友:邓稼先
1949年夏天,杨振宁(左)和邓稼先(中)、杨振平(杨振宁胞弟)摄于芝加哥大学。(图/清华大学校史馆)
杨振宁曾这样评价邓稼先:“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许鹿希,邓稼先夫人,编者注)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这份永恒的骄傲始于二人的童年时代。杨振宁比邓稼先年长两岁,都在安徽知识分子家庭里成长。年少时,杨振宁由于额头较大,人送外号“大头”;而邓稼先因为性情憨厚,被大家笑称“老憨”。
同乡、同校、同赴美、志向相投,“大头”和“老憨”的友谊伴随二人的成长经历不断夯实。尽管杨振宁后来留在美国专攻理论物理并斩获诺贝尔奖,邓稼先专注工程物理,选择回国效力,但二人之间长达50年的友谊未曾了断,亲如兄弟。
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籍知名学者获准访问中国,这是自1945年赴美留学后首次踏上故土。之后,邓稼先曾写了一封信给杨振宁,信中写道:“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近年来,杨振宁曾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到过邓稼先写给他的这句话。而每一次,他都说着同样的话:“今天我可以自信地对稼先回应道,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杨振宁(右)与李政道(左)
1945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攻读博士学位。费米当时除了杨振宁这一位中国学生之外,另一位就是李政道。
李政道是在我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推荐下,去到了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并师从费米。也是这个时候,李政道认识了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的杨振宁。二人同在异乡自然交往甚多,经常一起出去游玩,一起读书,一起探讨学术研究。
1952年,二人合作发表了两篇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并在该领域提出了新的发现,也因此受到了爱因斯坦的会面邀请。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同事: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冯诺依曼
杨振宁(左一)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杨振宁在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并在统计力学方面和爱因斯坦有过短暂的交流,杨振宁一直为此感到自豪。
2015年时,杨振宁回忆起爱因斯坦还评价道:“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贡献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杨先生所说的“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贡献”,指的是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左)与奥本海默(右)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杨振宁还结识了奥本海默。这是奥本海默和杨振宁的第一次接触,也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科学友谊的开始。奥本海默对杨振宁有着很高的评价,他曾经说过:“杨振宁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年轻人。”他还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有一个儿子,我希望他能像杨振宁一样。”
奥本海默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也是朋友和同事。他们经常一起讨论物理问题,互相启发和影响。他们还共同撰写了一本《量子力学基础》,该书被认为是量子力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奥本海默还鼓励杨振宁参与国际科学交流,推荐他到欧洲和日本等地访问和演讲。
此外,杨振宁还与“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有过交集,两人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同事,冯诺依曼大杨振宁十几岁。
杨振宁晚年时,有一次去国画大师范曾家里吃饭,杨振宁对一笼会打架的蝈蝈特别感兴趣,想打开像保温杯一样立着的笼子看看,结果一碰到笼子就倒了,盖子也开了,蝈蝈暴露在外面,大家赶紧逮蝈蝈,一阵手忙脚乱。
一部名为《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的纪录片中,杨振宁表示,他很幸运能够在海滩上捡到了几个美丽的石头、蚌壳和螺蛳,不过,世界上更美丽的蚌壳、螺蛳、石头还多得很,还有无数多的事情需要继续做下去。
来源:极目新闻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新周刊》、经济观察报、现代快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