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新动向!

在国家金融数字化浪潮的澎湃动力下,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与应用正步入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

近期,从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的现场到深港两地政府联合发布的宏伟蓝图,一系列密集的举措与显著成果,清晰地勾勒出数字人民币从区域性试点向全域化、国际化、产业化纵深发展的路径,其在服务实体经济、赋能产业升级、促进跨境融合方面的潜力正加速释放。

金博会亮剑,罗湖创新与农业金融新探索

日前,在深圳召开的第十九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下称“金博会”)成为观察广深地区数字人民币进展的重要窗口。

在本届金博会期间,在深圳市人民银行指导下,深圳市罗湖区联合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综合融资服务(深圳)平台,共同为“农业产业链数字人民币应用联合实验室”揭牌。

这一实验室的设立,标志着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首次系统性地延伸至农业农村供应链领域,旨在打造一套可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紧接着在11月20日,农业农村部重大项目综合产融平台(深圳)子平台落地罗湖,由全链农业产融服务(深圳)有限公司运营,推动“金融+科技+农业”融合,探索农业三产联动模式。

罗湖区的探索并非孤例,而是深圳系统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建设的缩影。为贯彻落实国家及央行关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决策部署,罗湖区政府与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于2023年11月即联合印发了共建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示范区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金博会现场还发布了深圳跨境人民币服务外贸成果及《关于推动深圳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26—2028年)》,与此同时,有关多元支付便利乘客出行项目、深圳AI城市旅行卡数币硬钱包项目等优化支付服务有关项目一同出台,旨在提升支付结算、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

深港联动,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提速

几乎在金博会举办的同一期间,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与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携手打造港深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发挥深港两地在金融科技的优势,携手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落地20个以上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金融领域应用场景,深港金融科技领域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形成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良好局面。

方案特别提出,要支持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工作,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研究与应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香港作为首个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地区优势,便利香港居民开立和使用数字人民币软钱包和硬钱包,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在两地零售、交通及贸易等领域试点范围。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推动数字人民币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场景持续创新、行业生态不断完善,探索打造示范性全域应用场景。

实际上,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布局近期取得系列进展。不久前,恒生银行正式宣布,与其全资附属公司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恒生中国”)及中国建设银行(下称“建设银行”)合作,在香港推出数字人民币商户收款服务,拓展数字人民币在香港零售消费的应用。

目前,在基础设施端,设于上海的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投入运营,同时北京的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也正式确立,共同为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与国际化发展提供动力。各方也在积极共商,致力于推出更开放、包容、创新的跨境支付方案。

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发表演讲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与香港的跨境支付合作,探索运用多项金融科技创新手段,积极推进跨境支付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地经济融合发展,主要包括拓展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港业务、积极推进两地快速支付系统互联合作、深化跨境二维码支付互联互通等。

陆磊表示,展望未来,将运用数字人民币探索跨境支付新方案。他介绍称,中国是最早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和应用试点的国家之一,在理论设计、技术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今,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无损”“合规”和“互通”三原则,已经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