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将已婚女子的配偶,称为该女子的“丈夫”,其意义如同“老公”,是夫妻之间的专属称呼。
那“丈夫”一词究竟是如何来的呢?
“丈”和“夫”的含义
“丈”最早是一把尺子的名字,《说文解字》提到“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在周代,人们将身高作为衡量成年男性的标准,成年男子身高约一丈,于是“丈夫”最初指的就是身长一丈或八尺的男子汉,代表着一个体格魁伟的成年男子。
“夫”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形像一个正面站立的成年人,上面的“一”被认为是成年男子头发上的簪子。《说文解字》里记载“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可见发簪是男子成年的标志。按照周代礼制,男子20岁举行加冠之礼,将头发挽成髻子,用簪子束在头顶上,之后就可以被叫做“夫”。
图源:青海省博物馆
人们在描述男人特点时,经常会用“男子汉大丈夫”一词表述。
“一丈之夫”
据说在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到了婚配的年纪,会被“嫁”到女方的村子与女方住在一起。
为了防止被抢婚,人们规定已婚男子无论在做什么,都必须与妻子保持最多不超过“一丈”的距离,不能近了也不能远了,大概就是不能在视线之外,以便随时保护妻子,使其不被他人抢走,所以叫“丈夫”。不过这种故事真假难辨,无从考究。
另一种说法就是我国有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时主要看这个男子身高是否达到足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成年=丈夫”是怎么演变为“成亲=丈夫”的?
那么,“丈夫”一词是如何演变成已婚女子配偶专属称呼的呢?
因为必须要成年、成为“丈夫”之后才能娶妻,正是由于成年与婚嫁之间的这种联系,“丈夫”一词的词义也逐渐缩小,于是“成年=丈夫”逐渐演变为“成亲=丈夫”。
并且古人讲究“循名责实”,夫妻之间“夫者,扶也;妻者,齐也”,说的是丈夫为家里的顶梁柱,妻子则需要给予丈夫支持与鼓励。
既然成年之后才被叫做“丈夫”,到了年龄娶妻立室,作为一家之主就不能只挂名,还要承担“丈夫之责”,挑起养家的担子。
来源:中国新闻网综合铁西民政、东海发布、青海省博物馆、有趣冷知识、贵州民政等
编辑:韩娇娇
责编:马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