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又辞职了。
这次没人惊讶,也没人喊“大女主逆袭”,因为大家都看懂了:这不是退,是被逼到了墙角。
上一次辞职,她演了一出“以退为进”的好戏,舆论站她这边,最终拿下了实权。可这一次悄无声息,9月12日就提了辞呈,一个月后才公布,连热搜都没蹭上。
为啥?因为剧本不归她写了。
更扎心的是后续:心腹被查、商标被卡、转让被拦。她想搞的“娃小宗”,现在连个“准生证”都拿不到。这哪是创业?简直是胎死腹中前的窒息挣扎。
别被名字骗了,“娃小宗”听着可爱,其实是个“拆家计划”的代号。
宗馥莉注册了一堆商标:“娃小宗”“娃小哈”“宗小哈”,哪个不是蹭着“娃哈哈”的流量?明眼人都懂:她不是要另起炉灶,而是想借着老品牌的血,养自己的孩子。
可问题是,娃哈哈不是普通企业,它身上有历史、有国资、有就业、有税收。你宗小姐想把“娃哈哈”三个字转到自家公司名下?
门儿都没有。国资一纸叫停,比任何律师函都管用。
这就好比你想把“故宫”注册成自家文创品牌,你说你能成功吗?不是你不努力,是这名字压根儿就不只是你的。
宗馥莉这一轮操作,表面是辞职,实则是“破釜沉舟”。她发现:靠正常手段拿不走控制权,那就只能搞破坏式博弈。
怎么搞?第一步,关停娃哈哈地方工厂——不是经营不善,是战略撤退。第二步,自家宏胜集团在同一地点建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第三步,把娃哈哈的经销商慢慢“策反”,换上自家品牌——温水煮青蛙。
最狠的是那个“经销商事件”:一边骂娃哈哈压榨,一边把渠道资源悄悄导流到未出生的“娃小宗”名下。这不是管理问题,这是系统性掏空。
在她眼里,娃哈哈不是父亲打下的江山,而是可以拆解的“资产包”。你国资不放手?那我就让你的品牌影响力跌、渠道萎缩、市场混乱。反正我有宏胜兜底,大不了另立门户。
可她忘了,有些东西,比利润更重要。比如稳定,比如就业,比如一个老字号背后的千丝万缕。
宗馥莉的问题,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把商战当成了宫斗剧。她以为自己是“独立女性+商业精英”,只要够强、够狠、够决绝,就能赢。
但她没搞明白:娃哈哈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公司,而是一个多方利益编织的生态系统。
老宗在时,懂得平衡,给国资面子,给地方实惠,给员工饭碗,给自己赚钱。而宗小姐上来就想“效率优先”,看谁不顺眼就裁,觉得拖后腿就关厂。
结果呢?踢到了铁板。纪委出手、商标被驳、心腹被查,这不是针对她个人,而是整个系统的“免疫反应”。
江湖不是靠“我很强”就能横着走的,而是靠“大家都过得去”。你动了太多人的奶酪,自然有人让你动不了新品牌的商标。
现在“娃小宗”的商标状态是:收到异议,未注册成功。
谁提的异议?不言而喻。没有商标,品牌怎么落地?怎么招商?怎么进商超?没有娃哈哈的光环,消费者凭什么买一个叫“娃小宗”的饮料?
她或许以为,靠宏胜的生产能力、靠自己的名气、靠对渠道的控制,就能再造一个“娃哈哈”。可现实是:品牌不是靠血缘继承的,而是靠信任积累的。
娃哈哈三个字,是几代人喝出来的信任。而“娃小宗”,听起来就像个山寨货,连法律身份都没有。
宗馥莉有魄力,也有手腕,但她错把“家族企业”当成了“个人帝国”。她没意识到,父亲留下的不是一份资产,而是一张复杂的关系网。你不能一边想摘果子,一边砍树根。
真正的接班,不是“我要掌控一切”,而是“我能让所有人继续受益”。否则,再强的“大女主”,也敌不过系统的一次“重启”。
现在,“娃小宗”还在娘胎里,就被卡住了呼吸。接下来是乖乖回归,还是继续硬刚?
我们拭目以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真正的规则面前,情怀和算计,都不如一张商标注册证来得实在。
发布于:四川